发布日期:2016-01-14 16:15
浏览次数:次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国学家,享誉国际的东方学大师,他的散文创作独一无二,影响深广。2016年恰逢季羡林诞辰105周年,先生的经典散文精 选书系《风在树林里走》也恰在此时与读者结缘。丛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呈现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创作,是了解先生艺术风格的方便切入口。 记者张双
突出季羡林独特的艺术人格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创作从20余岁直延续到90高龄,从年少风华到夕阳晚照,人生所有岁月踪迹、心灵光影,均在季先生的生花妙笔下流光溢彩;从家园故里到异国他乡,70余年沧桑巨变、世纪风雨,均在季先生的如椽巨笔中栩栩如生。
季羡林先生的儿子季承老师说:“父亲的作品有十部、二十部,甚至数十部,这么多的作品光靠读者抱着一本全集去阅读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现在出版 一个作家不同版本的作品,实际上极大的推动了读者的阅读,提高了阅读质量,增加了阅读的效果。季先生写的杂文、散文大概有几百篇,如果让大家漫无目的去阅 读,我想不会得到好效果,有的文章很短,但有深刻的意义,把它们编辑在一个题目下,可以使读者从此能够学习到季先生文章的精彩。”
据出版方漓江出版社介绍,这套新书有侧重地选取了季老散文创作中最诗意与唯美的篇章,充满了诗人的灵性和青春的活力。如果说其他季羡林文集突 出的是季老作为国学大师和世纪老人的形象,是他博大精深的学术人格,那么《风在树林里走》突出的则是季老独特的艺术人格,是作为艺术家的季老的艺术修为, 如何以一颗诗心生发出天地间大美,以赤子情怀召唤出万物之灵性。希望大师生花妙笔之中的美感和诗性,既能成为读者学习文学创作的范本,又能成为读者提升审 美、丰盈人生的最佳引领。
漓江出版社社长刘迪才认为:“在当今碎片化信息泛滥的时代,我相信季老的经典之作一定能够重新唤起我们对经典阅读的渴望,对中国文学的关爱,坚定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
70岁以后写的散文非常深沉
本套书系共包括四辑:第一辑《诗境·自然》精选了先生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60余篇,展示了先生天马行空而又洞察幽微的诗人灵气;第二辑《光 影·行迹》,记录了先生游历世界各国,纵横几万里的非凡历程与感受;第三辑《情怀·人物》精选了先生写人记事的抒情散文60余篇,焦点对准了先生至情至性 的赤子之心;第四辑《浮沉·时世》主要收录先生抒写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表达对人世沧桑的感悟,闪烁着这位文化巨匠与世纪老人参悟、了生死的智性之光。
季羡林先生的学生、季羡林基金创始之一卞毓方老师说:“季羡林的散文基本上是在70岁以后写的,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三十岁写的 散文文笔是很漂亮的,到了70岁以后他写的散文基本上是平淡如水。比方我刚才说的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说,这句话看起来像普通人说的话,但是真正的中国人 说出来,而且能做到的有几个,很难的。要理解季羡林,你首先要理解他这个人,光看文字你会觉得不夸张、不调皮,那是他70岁以后开始写的散文,是非常深沉 的。我60岁的时候去找季老,让季老给我写几个字。他说60很小,你才60,他给我写了四个字,‘鹏程万里’,他说我70岁才开始认真做学问,80岁才开 始冲刺。”
谈到季羡林先生的创作状态,作为儿子的季承说:“他创作的这些散文、杂文都是即兴,就是脑子里有灵感马上来的,或者环境许可的话他就把它写 了。譬如他在人大会上开会,他也不去发言,然后拿他的请柬做稿纸,就开始写文章。他的思路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的活跃,见物生情、见景生情,随时都有不断的 题目出现,所以他的作品特别多。比如说他出来散步了,抬头一看昨天的丝瓜已经长到三楼去了,于是就有一篇散文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