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济宁>济宁记忆
老济宁记忆之甏肉干饭

发布日期:2016-04-19 16:08
浏览次数:


 


    厨房里飘来了阵阵的浓香,不看便知,那是母亲做好的甏肉干饭上桌了。主食选取了当地优质大米,晶莹剔透,口感清香,碗中浇汁,加入甏肉,这种组合被济宁的当地人们称之为甏肉干饭

  之所以称之为甏肉干饭,顾名思义,用甏盛放烹制的肉。甏肉起源,最早追溯于解放前夕,当时最初的经营者是以扁担挑着饭菜走街串巷,一头挑炭炉,一头挑饭,甏置于炭炉之上,以此法可节约炭火,又使肉能吃出一种别样的风味。

  甏肉干饭最大的特点就是肉肥而不腻,口味虽然单纯而美不胜收,似乎有一种爽直压过一切花俏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甏渐渐远离人们生活,逐渐的被铁锅、不锈钢锅、电饭锅所替代,但甏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在配有面筋肉丸,还有鸡蛋豆腐丝豆腐块四喜丸子等,把这些食物放入盛有煮甏肉的老汤里面加热,之间互相影响,相辅相成自然的形成一种与分开吃大不一样的独特口味。

  吃着碗中的甏肉干饭,想想这道美食在家乡济宁最初起源于元朝,随着京杭大运 河的开通,南方的大米从水路运往北方。当时的人们把用陶器炖出来的肉和大米饭放在一起吃,别有一番滋味。到了明末清初开始进入商业化,一些小商人把制作好的甏肉干饭分别放入两个筐内,用肩挑着,一边是大米干饭,一是木炭炉子炖上甏肉,走街窜巷喊卖。到清朝中期就有固定位置经营,有的就立起了字号,一直延续 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来因国家取缔城市小资产阶级,自始流传多年的甏肉干饭在济宁大地中断,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提出改革开放,一些家传、祖传、新创的甏肉干饭纷纷出笼,济宁的甏肉干饭再一次的又红红火火发展起来。

  初期经营甏肉干饭的小商家中,数老咬口家烹制的最为有名。老咬口名叫赵克顺,于清光绪五年(1879)在自家院门口搭起席棚,专门经营甏肉和大米干饭。

  其'老咬口'甏肉干饭有'四不卖':不到火候不卖;色泽不够红亮不卖;面筋入味不透不卖;过夜的东西宁肯倒掉也不卖。从选料上来看,必须是鲜嫩薄膘的五花肉;投料准,对所用主料、配料,都严格过秤下锅主、配料还必须分别制作,不能混淆;烹饪时,必须用江苏宜兴产的深型砂罐——甏,不能用金属器皿。大米用前先筛后簸,绝无杂物,凡半粒者全剔除;干饭必须蒸透,用水必须适量。烹制甏肉时,须将肉条、面筋、剥皮熟鸡蛋、蒲菜头或白笋丁以及调料放在甏内煮熟,米饭在另一甏内煮熟。食时从两个甏内分别盛取甏肉和米饭,其大米干饭粒粒如玉,另外配上一道玉堂酱园的咸菜或老虎菜或自己腌制的辣椒,使其味道会更加丰富。在那个年代能吃上甏肉干饭的人家都是比较富裕的,一般的老百姓还是很难能吃到的。

  留念着口中的味道,虽然肚腹已达到顶端,但依旧对家乡的这道饭菜恋恋不舍,它不仅是一道既丰富而有营养的饭菜,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时期独有的文化景象,让人回味无穷。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单位联合内容保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