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济宁>济宁文化
济宁人不能不知道的老运河上的桥

发布日期:2016-04-26 15:48
浏览次数: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的便于通行的建筑。在工业化的时代,有城市里的高架桥、为节约耕 地而建的铁路桥,公园里的景观桥等。在农耕时代,主要是便于人和各种交通工具的通行,而建在沟渠、河流上的桥梁,这种桥梁,有用木材构筑的,也有用砖石垒 砌的;在形制上,有平面的,有拱形的,有单孔的,也有多孔的。

  老运河上的5座桥

   我国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98公里,跨越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在这么大的 区域之内,人们为了方便生产、生活,自然要建设众多的桥梁,像杭州的拱震桥,苏州的玉带桥、杭州瘦西湖上的五子桥等。济宁处在京杭大运河的最高点和中枢位 置,地形地貌的差异比较大,因此,除了方便生产、生活外,还要考虑到调节水流、便于船只的通行。所以,济宁的桥一般都是同闸结合在一起的。在济宁城区,河 渠纵横,桥闸众多。河流有老运河、越河、洸河、府河、洸府河等河流。自元大德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前,共兴建桥梁、闸坝等各种水工设施36座,其中老运河上的 桥梁有5座,自西向东再向南有济安桥、草桥、南门桥、天井闸、小闸口等5座大型桥梁。

运 河上的桥,大多是伴随着运河的开凿而建造的。譬如,元代开通流经济宁的运河后,在城区老运河上自西向东先后建成了草桥、飞虹桥。飞虹桥俗称南门桥,南门桥 没有闸,这同草桥不同,草桥是既有桥又有闸。南门桥的建筑年代没有明确记载,根据州志上说是元代,因为南关是老任城,元代的时候在运河以北筑的新城,所以 这个桥的建筑年代起码是元代。济安桥在越河上新闸附近,明永乐9年建的,到了明英宗天顺三年,移到现在的地址稍往西一点,这座桥到上世纪40年代废了,直 到80年代,又把它修起来。原来是木桥,现在是钢筋混凝土大桥了,位置稍微向东移了一点。南门桥再往东就是大闸桥,也叫会源闸、天井闸,是元代建的。桥是 明万历16年建的。再往东往南拐,就到了任城桥,俗称小闸桥,州志上有详细记载,也叫小闸口,是元大德7年建的。以上这5座桥,是清代原有的。

  桥的结构何以4次变化

   按桥的结构来说,中间有4次变化。原来的桥都是四架木梁,木梁上临时铺木板,让车马行人通过,这是最原始的形式。漕船都是有桅杆的,而且桅杆很高,怎么 过桥呀?那就先把铺的木板拿掉,木梁的两头栓上粗绳,这边拉那边松,把木梁拉到一边的岸上,等船通过以后,这边松那边拉,再把梁拉过去,放到闸墙的闸槽里 面,再铺上木板,又可通行了。但这种桥的载重量太小,而且很麻烦。到了咸丰以后,修桥的技术也提高了,特别是由于军事的需要,到了咸丰末同治年间,在鲁西 用兵同捻军作战,军队要从桥上通过,桥越结实越方便越好,所以就改成拖拉式的桥。这种桥是整体的了,两边也带栏杆了。还是四根梁,每一根梁的上面都安装了 一排铁轮轴,这样桥面就高出桥墩了,然后放下木卡道,把木桥给卡住。漕船来的时候,把木卡道拿开,桥的两端系上绳,把桥面给移开了,下面梁的移动还是原来 的办法。漕船过去后,再把桥恢复原位,卡上木卡道。州志有记载,这种拖拉式的木桥一直持续到上世纪40年代。日军入侵济宁之后,运河上的漕船基本上没有 了,就是有也是小型的,即便有大船也改进了,可以把桅杆落下来。1940年前后,桥就改成固定木桥了。到了第4次,也就是1960年以后,济宁这5座桥, 就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了。

  在民国初期,城外修了公路,城里要过汽车,又在主河道 上修了一座桥叫洋桥,在现在的来鹤桥附近。因为那时的公路管理和运输是一体的。当时省公路局设在济宁的管理机构是济兖曹段,管济宁又管兖州、菏泽,开始是 货运,后来才有了客运,二十多人的小客棚,玻璃窗上面有个小红牌,上写“济兖曹段”4个字。卖票、接待乘客在市运公司,正好靠着运河,坐西面东,叫红楼, 两层小楼。上满客人以后,车就经过洋桥。那时的洋桥是两孔,桥中间有个桥墩,过往的船只靠右边走,向北的船走东边的孔,向南的船走西边的孔。1937年, 洋桥被炸毁,同时炸毁的还有小闸口桥、南门桥、草桥、济安桥。1942年至1943年间,日本人为了向无锡进军,又在洋桥南边二百多米河东修的新车站,在 运河上又架了一座桥,叫新洋桥,是座大木桥,由日本工兵修的。这座桥到了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被国民党烧掉了。到了1951年至1952年间,咱们建 了汽车公司,去鲁西各县的汽车都经过小闸口桥。1954年左右,在日本人所修木桥的位置又修了一座桥,叫老洋桥,仍然是木桥,60年代又改成钢筋混凝土结 构。这座桥改名叫建设桥,居民称为新洋桥。

  新建的桥一共有7处

   咱们新建的桥一共有7处:从西边说吧,第一个是永丰桥,在原麻纺厂那块;第二个是玉堂桥,是步行桥;第三个是胜利桥,后来改叫清平桥;再往东往南拐,在 小闸桥的桥基上修了座新桥,用的开发公司的名字,叫盛泰桥;再往南就是果子巷口的解放桥;再往南就是柳巷口桥;再往南就是来鹤桥,基本是在“七七”抗战爆 发前的桥的基础上建的。新建的这7座桥,对方便居民的生产生活,促进市内流通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譬如,原来从南门口到草桥之间没有桥,太不方便了,现在有 了两座桥,一个是玉堂步行桥,一个是永丰桥。最明显的是从小闸桥到洋桥,原来中间没有桥,现在有了盛泰桥、解放桥、柳巷口桥和来鹤桥。这对市区的交通布局 有很大改善。

  在主河道上的桥梁,从清代就存在的,最重要的是两座桥,一个是南门 桥,一个是小闸口桥。为什么?南门桥是沟通任城老城和济宁新城之间行人车马、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小闸桥是东南关同南关之间行人车辆、物资交流的重要通 道。有了铁路之后,又是从车站下来的乘客进城的必经之路。再就是用兵,当时的小闸桥很重要。从鲁南到鲁西去的部队,必定经过小闸桥,倒不一定进城。

  老运河支流越河与洸河

   先说支流越河。到了明代初年,随着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成功创建,从根本上解决了运河水源不足、漕运受阻的问题,每年的过往船只多达1.2万艘,造成船只 拥堵。为了分流过多的船只,在草桥以西开挖了月牙形的分流河道,叫做越河,也叫月牙河。越河是分水河道,河上有3座桥:一个是忠信闸桥,也是闸,也是桥, 桥和闸的建造用了9年时间,是石板平桥。上世纪70年代修越河时,变成了三孔石拱桥。这座桥正处在越河的中心,所以又叫中心闸。第二座桥就是小南门桥,也 是永乐九年建的,光有桥没有闸,当时的济宁州同知潘书正修建,也是平板石桥,这是正桥,桥北还有一个石拱涵洞,主要用于水大的时候辅助泄水。在上世纪90 年代挖出来了,但后来修下水道给毁掉了,很可惜。第三座是夏新闸桥,在原来越河南第一工具厂,也就是现在南菜市的南口,原来是个石拱桥,现在改成钢筋混凝 土的小桥了。这对方便越河南北的交通发挥了很大作用。

  再说支流洸河。洸河从东北 城郊外头流入城里后,分为两股:主河道向西去,走到城西北角,往南拐,经过夏桥往南入运河,入运河的桥已发掘出来,就是会通桥,是从郊外进城的必经之路。 会通桥建于明洪武10年,单孔石拱桥,往北就是夏桥,是一位叫夏兴的人建造的,在道光六年或七年重修一次,三洞石拱桥,规模比较大。再往北自北门外过去护 城河几十米,就是大石桥了。该桥原来叫望仙桥,就是向北望天仙阁,也叫奶奶阁。这个桥很重要,为什么呢?济宁上省,有东西两条路,东路出北门,过大石桥, 过奶奶阁,去宁阳,从宁阳奔安驾庄,然后奔肥城、长清;西路从济宁奔汶上、东平,奔长清。咸丰以后,因为战乱,有捻军活动,所以只有东路了。向东走兖州, 是修了铁路以后,而过去经兖州去省城也得先奔宁阳。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主要是在当时尚未开通公路、铁路等交通的条件下,要躲过横在济南西部的泰沂山区无 法通行的路段,也就是俗话说的“躲山根”。这是说大石桥是上省的主要通道。

  向南 这一股首先经过林家桥,是单孔石桥,位置在今黄淮宾馆的东北方向、游泳池以北。林家桥再往南就到了府河河头了,府河入小洸河的河头有个坝,就是杨家坝。杨 家坝就是用来控制水流的,小洸河水小了,往里放水;府河水大了,怕淹了城里,就把闸关上。这个闸建于明成化九年,最后一次重修是光绪十九年,直到1940 年代,也有人说是七八十年代,这个闸完好无损,位置在黄淮宾馆的西北方向。再往南就是泗水桥,俗称马驿桥,因为桥南面河西有向西去的街,叫馆驿街,街上有 原来的城东驿,就是驿站,驿站养马,赶到有很急的文书,歇马不歇人,骑着快马来了,下了马一吆喝,驿站的人赶快把疲劳的马接过去,喂上,接着再牵过一匹马 交给驿兵,驿兵紧接着往前赶路。泗水桥的作用可不小啊,因为兖州府、沂州府的官员与治河有关,到济宁来必须经半截阁、过马驿桥,他们会见河台大人这是必经 之路。为什么过去大石桥内外北门里非常繁忙,就是因为它是进出济宁的必经之路,到日本入关后才衰败了。马驿桥再往南就是济民桥,在现在的银座商厦西面,也 是平板石桥,后来变成钢筋混凝土的了,军队演练时要经过这座桥。再往南就到了太和桥,是单孔石桥。再往南就是通济桥,现在变成涵洞了,在解放路与运河路交 叉路口的北边。火头湾附近还有个通济桥,与此桥是重名的。老济宁人把“济”念转音了,叫通心桥。

   小洸河还有个分支,从原来的蜂窝煤厂向东再往南拐,经过新华木厂,向南经过医学院,最后到顺河门入运河。在这个支流上的桥梁有两个最重要。一个是观音阁 桥,位置在新华木厂的西边,解放路的东头,原来是三孔石桥,这是过去通往邹滕沂乃至徐州的大道咽喉。过去邹县的人上州里去,说看见阁门子就到了,什么阁门 子?就是观音阁。邹滕沂三县不管是行人、客商还是马匹,一律经过这里。特别是三县的土产、山货,包括红枣、马铃薯,都得经过这里运到城里。再往南,就是文 昌阁桥,实际上比观音阁桥大得多,是个很大的玉带桥,在现在第一人民医院东面。始建年代不清楚,重修碑是明万历年间的。两边的石拦板、石望柱雕刻得十分精 细。此桥一直存在到1952年,后来因为不能走车,搬运公司把它改成平桥了,这座桥比现在的玉带桥精致得多。南面从顺河门入运河的地方,有一座石板平桥。 这座桥也很重要,因为河上的夫役、湖东的人进城都要经过这座桥。

  众桥并网水城交通纽带

   这些桥同城市周边的交通都是成系统的,在各个系统中都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譬如,从济宁到金嘉鱼、到菏泽,这几个地方进济宁,轿车、大车也好,挑夫也 好,必须出南门,经过南门桥、小南门桥,出兴隆门,到土产站附近,往西南方向出城,而不走西门。因为走西门不吉利,而且无法走。所以,在金乡那边的人,一 提进州,就提到要过小南门。这是个交通要道,也是用兵的国防要道,特别是对捻军用兵必经此道。东路就是经过大石桥,是进省的必经之地。西路要经过二十里 铺、三十里铺、康驿。康驿是驿站,南站也是驿站,再往北经汶上、东平向北去。过去运河、黄河出工要经过这条路,赶考的举子去北京也是走这条路,因为比其它 路要近一些。后来捻军一乱,这条路没人敢走了。在护城河上还有桥,观澜桥和积水桥,是护城河上东、西两端的桥。南门以西护城河入运河的桥叫积水桥,南门以 东护城河入运河的桥叫观澜桥。观澜桥大,是三洞石拱桥。南门正面是截了一段运河当护城河,南门是三道门,瓮城以外还有一道城门,这就伸得远了,所以护城河 就同运河重合了。出了南门向东去,经过观澜桥到土山。还有条玉带河,是会合汶、泗、洸、府四水入会源闸的一条河,从原来工人俱乐部那个位置,经过阜桥口、 和平剧院,一直到现在的玉带桥那里入运河,后来变成地下涵洞,上面就是太白楼路。安阜桥简称阜桥,就在现在银座商厦的前面,所以这个地方又叫阜桥口,在 1953年前后变成了涵洞。

  桥因河而生,同时又见证了运河的发展与兴衰。这个过程,发生了许多与桥有关的故事。

   张培安编著的《图说济宁》,讲了龙行桥的来历:在越河东端与老运河交叉的地方,建了一座龙行桥。为什么叫它龙行桥呢,这里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传说,清 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回京,沿大运河来到济宁。坐在龙舟内的乾隆与皇后嫔妃们一边饮酒取乐,一边凭窗欣赏济宁水城风光。当浩浩荡荡的龙船行到坝口附近,突 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古运河波涛翻滚,豪华的船队像一条巨龙上下翻腾跳跃,左右摇摆。眼看龙船有随时被掀翻的危险,乾隆帝感到诧异,急忙走到船头四下观 看。这时却见一老者面如满月,龙眉凤目,头戴玉冠,身着员外服,从岸边急慌慌走下水来,舍身用肩膀护扛着船头,眨眼功夫,咆哮的运河风平浪静。那老者向乾 隆帝笑眯眯地颔首致意,并无声言,遂出水上岸,沿坝口街南行,拐进一个胡同便悠然不见了。乾隆帝更感觉蹊跷,便带领随从下船急忙追赶。当追至胡同西首的土 地庙时,那老者又神秘地消失了。乾隆即命人在庙中寻找,找了半天,也没有老者的身影。乾隆帝十分纳闷,在庙内来回踱步寻思,仍然不解疑团,无奈向庙中的土 地神拜了一拜,准备起驾,这时却看见泥塑的“土地神”身上湿漉漉的,乾隆忽然明白了,刚才救驾的老者就是这里的土地神。乾隆龙颜大悦,遂下旨封土地神为 “都土地”,并令地方官为土地神重塑金身,着蟒袍玉带。土地神的显灵吸引了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来土地庙祈祷求福的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又兼每月农历的初 三、十三、二十三是土地庙会,使土地庙内终日香火不断,热闹非凡。这座土地庙在1953年就被拆除了,土地神当然也渺无踪影了,但这条乾隆帝所经过的胡同 却得了个“龙行胡同”的美称,并一直沿用下来。上世纪90年代,这条胡同展宽成大路,命名为龙行路,在乾隆当年弃船登岸的地方建起的大桥,也就理所当然地 被命名为“龙行桥”。

  据赵玉正老师在世时回忆,在抗日战争时期,南门桥附近发生 过这样一件事:在1943年左右,南门桥南边,一个日本兵拿烟摊子上的烟,不给钱,正好咱们农村的一个游击队员从这里路过,一看日本兵不但不给钱,人家卖 烟的向他要钱,上来就打人,咱们的游击队员也不顾南门桥上有站岗的了,拔出匕首把这个日本兵给干掉了,把匕首上的血在鞋底上擦擦就走了,在现场的汉奸就没 敢管。就在奎生布店门口,也就是紧靠南门桥的南头路东。这个故事又一次生动地向人们阐释了邪不压正的道理。

老运河穿城而过 (陈硕 摄)

老运河(刘建新 摄)

老运河上的飞虹桥又名南门桥 资料图片 

小闸口 资料图片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单位联合内容保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