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棚湾街。皇棚湾街南邻济安台里街,北靠老运河南岸,东通济安桥南路,西侧为济宁电厂北宿舍。东西走向,宽2米至3米,水泥路面,路旁为居民住宅。
相传,早年此街是一片荒地。清朝初于老运河南岸建天仙庙一座,庙前住有五至七户人家(没有街巷名称)以从事小手工业为生。
据 记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夏天,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从北京通州坐龙船,来到了济宁草桥西运河拐弯处,山东巡抚赵世显、济宁知州吴柽在天仙庙临时 搭棚接驾。龙船靠岸,康熙皇帝向迎驾的赵世显、吴柽问道:“到济宁了吗?什么所在?”答:“到了,万岁,河南岸有座天仙庙,北岸是个穷命庄。”康熙皇帝自 言自语地说:“济宁的生意不是很兴隆吗?怎么还有穷命庄呢?”从此,运河北岸草桥口西改为“兴隆街”,运河南岸为“皇棚湾街”沿用至今。
次 日,康熙皇帝巡览济宁运河沿岸景色,行至二神庙(今济圣街南首,济阳大街路南,祀关公、火神,济圣街原名二神庙街),迎面见一僧人跪献盆草。康熙皇帝问 道:“所献何物?在何处当主持?”答:“此一统万年青也。小僧法名际普,就在此地不远处。”这时康熙皇帝很喜欢,因为清朝统一中国不久, “一统万年青”太吉利了,便说道:“走,我去看看。”文武官员巡抚州官均随圣驾。走到一看原来只是一座小小的破庙,康熙皇帝说:“这不是小茅庵吗?”遂命 山东巡抚赵世显在此地建个规模宏大的寺院。康熙御笔书“慈灯寺”,寺院落成后镶嵌在庙门前的木制红牌坊上。寺庙旧址在原济宁食品厂院内(现在已盖成居民 楼)。慈灯寺街后与济阳大街合并。
2、龙行胡 同。现名龙行路,据传说,清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巡幸归京,沿大运河来到济宁,但见华丽的皇家船队首尾相接,浩浩荡荡,两岸众多挽船人和护送的骑兵与船队 齐头并进,行列有序,远远望去,马蹄杂踏,旌旗蔽空,笙管横笛,一片喧嚷。坐在龙舟内的乾隆与皇后嫔妃们一边饮酒取乐,一边凭窗欣赏济宁城的水乡风光。当 浩浩荡荡的龙船行到坝口附近,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古运河波浪翻滚,河水咆哮,豪华的船队若一条巨龙随着波浪上下翻腾跳跃,左右摇摆,眼看龙船有淹没 的危险,乾隆帝感到诧异,急忙走出龙船四下观看,这时却见一个老者面如满月,龙眉凤目,顶戴玉冠身着员外服从岸边急慌慌走下水来, 舍身用肩臂护扛着船头,眨眼功夫,咆哮的运河风平浪减,那老者向乾隆帝笑眯眯地颔首致意,并无声言,遂出水上岸,沿坝口街南行,拐进一个胡同便悠然不见 了。乾隆帝更觉得蹊跷,便带领随从下船登岸急忙追赶,当追至
胡 同西首的土地庙时,那老者又神秘地消失了,乾隆即命人在庙中寻找,找了半天,却没有老者的踪影,乾隆帝很纳闷,在庙内反复踱步寻思,不解疑团, 便向庙中的土地神拜了一拜,正起驾欲行,却看见“土地神”身上湿漉漉的,乾隆忽然明白了,刚才的救驾原是土地神所为,一时龙颜大喜,为报答土地神救驾之 思,遂旨封土地神为“都土地”,并令地方官为土地神重塑金身,着蟒袍玉带,土地神的“显灵”吸引了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来土地庙祈祷求拜者熙熙攘攘,络绎 不绝,又兼每月的农历的初三、十三、二十三的土地庙会,使土地庙内终日香火不断,热闹非凡。
如今这座土地庙早已拆除了(当地百姓说是5 3年拆除的),土地神也渺无踪影,但这条皇帝所经过的胡同却得了“龙行胡同”的美称,一直沿用下来。九十年代,这条胡同展宽成大路,命名为龙行路。
3、迎龙桥。位于城区越河和古运河交汇处。其传说见上《龙行胡同》。
4、皇营。位于济宁城东部,如意毛纺集团南,当年建有皇帝的行宫,为济宁的地名八景之一。
(张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