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济宁>济宁文化
李白、杜甫在济宁留下的地名遗迹

发布日期:2016-04-26 15:35
浏览次数: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济宁寄家二十三年之久,留下了许多地名遗迹。

1、太白楼

在济宁古老的大运河北岸,济宁古城墙上,有一座巍峨壮观,古朴典雅的建筑,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济宁太白楼。

太 白楼即“太白酒楼”,原为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据李白论家考证,我国著名诗人李白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偕夫人和女儿,由湖北安陆云游东鲁一直 到汶上入任城(任城就是今天的山东济宁),于任城寄家时间达23年 之久,度过了他一生最漫长的岁月,所以学术界多称山东济宁为李白的第二故乡。李白选择任城寄家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当时的任城为七百里鲁境十一县的 要冲,万商往来,四海绵历,并且李白的家族成员与鲁地关系密切,如昌邑(今金乡)是他的先祖李广的首功之地,他的叔父在任城为官,他的兄长在中都任县令, 这都是他选择任城寄家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二、鲁地有李白向往的山川风物。李白性傲岸、喜仙游,因鲁地有五岳之尊的泰山,有秋水清无底的石门山,石耸天骨的 峄山以及汶水、泗水,是李白寄情于山水的理想之地。李白寄家任城时“其居在酒楼前”,写下了大量优秀诗篇,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声名远洋。李白去世以后的九 十九年,京城才子”沈光敬羡慕李白的才华,曾登贺兰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挥笔写下了《李翰林酒楼记》一文。从此贺兰氏酒楼便以“太白 楼”之称而名闻天下。

今楼是1952年在原城墙旧地址重建,为一座独特风格的建筑。每年吸引万千游人学子来此观光觅古,拜谒诗仙。

2、浣笔泉

 浣笔泉是山东省济宁(古称任城)的名胜。它是诗仙李白的寓所和浣笔之地,后经历代整修,成为一处风影优美的园林。四十年代,笔者曾在此瞻仰诗仙遗迹。

   浣笔泉占地面积达15000平方米。主要古建筑,是雕梁画栋的二贤祠。这是一座坐北面南的祠堂,殿室五楹,灰瓦盖顶,白粉涂壁,前厦抱出,内祀李白、贺 知章两位唐代大诗人的雕塑。四周墙壁,镶嵌着历代文人墨客咏颂浣笔泉的诗文刻石。   祠堂西南,是石栏相护的一泓池水;周长约八丈有余,泉水潺湲,淙淙有声。此乃诗仙当年挥毫作诗的浣笔之处。相传,原来泉水碧透,因李白常常在此浣笔, 清泉墨染,成为黑色。池旁有一幢明万历六年立的碑石,上有楷书“浣笔泉”。

“城外双池傍古台,开元才子此徘徊。一湾流水人何在,满树鸣蝉我又来。晴日泉花堪浣笔,江天月影更衔杯。怜君一去风骚尽,怀抱千秋谁共开?”这是清人牛莲震咏浣笔泉的诗句。

3、青莲胡同 

位 于市中区政府驻地西南部。东西走向。西起运河路,东止电厂后街,北邻魏家火巷,南邻新街。长95米,宽1。5米,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曾居此地,后人为纪念而 建阁名为“青莲阁”(已不存),困本胡同在阁东,1934年称“青莲胡同”。惜该胡同已拆迁,现在济宁市中区机电公司南还尚存一点夹道遗迹。

4、王母阁湖

王母阁湖位于济宁旧城南部,2.5公里处。今“王母阁路”北段路西,东邻市中区南苑镇人民政府驻地;西靠“柳行南街”为回族聚居地;南面纵横“车站西路”通往济荷公路;北与“兴隆屯街”连接。

据文献记载:王母阁原名“南池”,俗称“王母阁坑”,1982年更名为“王母阁湖”。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年至756年)“南池”中部偏东“土阜”处建阁楼一座(内有王母娘娘塑像)。明代因“西望瑶池降王母”之意称“王母阁”,沿用至今。

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当时知州王恩培主持开建杜文贞公祠,祠内有李白、杜甫、贺知章、许主簿塑像。在1928年阁和祠因战争被毁坏。

唐代大诗人杜甫游“南池”时,曾作《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之诗:

“秋雨通沟洫,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这是对当年王母阁美景的真实写照。1984年,济宁市人民政府拨专款对“王母阁湖”进行开扩水面(占地705亩),清淤护坡,植树绿化,重建桥闸,为筹建“王母阁公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湖水清澈,常年不涸,每到盛夏季节,钓鱼的人来往不断,湖面银波闪耀,岸边绿色葱葱。湖面荷花盛开,已成为济宁又一美景。近年将规划开发建设南池水景园。 (张培安)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单位联合内容保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