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济宁>济宁记忆
曲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广森的传说

发布日期:2016-04-26 16:27
浏览次数:

  孔广森(1752—1786年),字众仲,又字扔约,号巽轩。系孔子68代世孙衍圣公孔传铎之孙。著名学者、经学家孔继汾之子。他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数学家及音韵学家,曾官任翰林院检讨,敕授文林郎(文阶七品)。



  孔广森少年时被誉为“神童”。因他17岁时经乡试就中举人,引起当时名士的青睐,世人也无不刮目相看。三年之后,即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经殿试,他考中进士。从此就入京做了官。在京城里,年仅20岁的七品官,举止文雅潇洒,学识渊博,又是孔子后裔,不仅当时的一些学者极为仰慕,而且连许多权贵人士也竞相与之交往。在他们眼里,这位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孔广森,是个春风得意的政治才子,前途不可估量.因此,神童孔广森更是名扬四海。

  孔广森真是神童吗?可以说是,也可说不是,他这位神童的。神”字里;饱含的是刻苦和勤奋。他是一位痴心求学、刻苦求智、不知寒暑与严冬的拼命三郎,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光辉典范。孔广森少年时就跟父亲孔继汾学习“六艺”,他博闻强记,勤学苦练。酷暑他不知热,寒冬他不晓冷。有一个严寒冬天的深夜里,北风凛冽,滴水成冰。而孔广森的书房里,却依然灯光通夜明亮。疲倦至极的孔广森在不知不觉中,趴在冰冷的书桌上睡着了,灯火烧焦了他的头发,才使他猛然惊醒。他自责自己为什么这样没有毅力。为了继续学习,他索性赤脚跑到院子里,躺进厚厚的雪地里,刺激一下疲惫的神经,让寒气把倦意带走以后,回室继续挑灯苦读。在他求知如痴如呆之际,正好大名鼎鼎的学者、经学家、自然科学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戴震,前来他家投亲避难。孔广森对戴震揭露腐败的朝政而导致的坎坷经历,不仅十分同情,也非常尊敬,故拜戴震为师。戴震见广森聪敏好学,十分喜欢他,遂将自己所掌握的较高深的知识传授给广森。广森对所听过的知识认真复习,都达到理解、背诵。后来,他在戴震的带领下跋山涉水,不畏艰险,浪迹天涯,各地游历,以增长见闻,接触了社会备阶层人物和民间生活,这对广森的人品和文章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师徒俩一老一少,患难与共,结成了真诚的忘年之交。在戴震的影响和精心培养下,广森专心博览群书,刻苦研究,执着追求甚解,因而对“经史”、“训诂”、“六书”、“九数”等书。无不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因此,年仅17岁便一举中举,20岁又殿试为进士,入京做了翰林院检讨。

  广森入仕不久,即感到官府衙内陈俗复杂,烦恼尤多,便借父母身体不好,需回家赡养为由,辞职回归曲阜。他在家盖了一所书斋“仪郑堂”,从此,闭门谢客,深居简出,苦心孤指,把全部心血倾注于学术研究及著述上。据传,仪郑堂的灯光经常彻夜通明,灯光伴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他读书研究,废寝忘食,时常是送来的饭,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以至数次。他的夫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时常望着他熬夜的眼睛和消瘦了的脸颊,摇头叹息。有时只好用小勺,一勺勺地喂到他嘴里。即是夫人给喂饭,有时他也不知看夫人一眼,而双眼却瞪着书、图,只是张口接饭而已。孔广森“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光辉典范,远近闻名。在经学方面,学术成就甚多。他撰写的《春秋公羊传通义》12卷,注疏翔实可靠,自成一家之言。还有《经学卮言》6卷,《礼学卮言》6卷,《大戴礼记补注》14卷。在数学方面,他继承了戴震的勾股定理学说。对古代数学中的解“方田”、“栗米”、“差分”、“方程”、“勾股”、“赢不足”等,也颇为精通。并有独到之处。还著:有《少广正负术》内外篇6卷。他在音韵学方面,也颇有研究,编著有《诗声类》16卷,将“古韵”分成18部,提出了“阴、阳、对、转”说等。在文学方面,他擅长写骈俪文体,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著有《骈俪文》3卷。他写的骈俪文,音韵和谐,词藻华丽,对偶工整,曾被当时江都的学者汪中,赞为绝手。还著有《仪郑堂诗稿》1卷,《仪郑堂文集》60卷。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桐城的学者姚鼎,被广森的苦学精神所打动,特为他写了一篇《仪郑堂记》,用以颂扬广森的学习精神及其成就。

  在广森正是而立之年之际,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难降在他家中。他才学超人的父亲孔继汾,因写了一部《孔氏家仪》4卷和《家仪问答》,被族内小人诬告为任意更改大清服制,违反朝廷规定,被皇帝定为死罪,念其为圣裔,免于死罪,充军伊犁(今新疆),充当苦役。孔广森见年过六旬的父亲无辜解押服刑,极其痛心。便求亲告友,八方求助筹集赎金,以求宽免父罪。父赦罪后,南游杭州解愁时,又不幸染病,死于友人家中。广森将父尸运回曲阜安葬后,因连续经受家难,哀痛过度,在父死后不足百日,他也与世长辞,时年仅35岁。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单位联合内容保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