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古时代,人类祖先就在曲阜一带生息劳作,开拓了早期的物质文明,文物发掘中发现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据古籍记载,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即是炎帝神农氏营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
大约公元前二十七世纪末叶,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寿丘。继黄帝之后,少昊曾在曲阜营建都城。相传少昊在位84岁,寿百岁,崩葬曲阜城东北寿丘云阳山,与二帝三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并称万世享祀。
中国古史相传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开创了发达的古代文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后,曲阜属上古尧舜时代九州之一的徐州。公元前十六世纪后的商代,曲阜为奄国国都,并一度成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纣灭商,武王将其胞弟、王国宰辅周公旦封于故奄地曲阜,立国为“鲁”。
公元前249年楚国灭鲁,始设鲁县,596年初定县名为曲阜。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鲁县入于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始实行郡县制,鲁为薛郡,郡治在曲阜。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帝刘启改封皇子、淮南王刘余为鲁王,以鲁县为国都。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诏改鲁县为“汶阳”,自鲁国灭亡改为鲁县,至是年止,曲阜以“鲁”为县名,历时长达833年。
隋开皇十六年(598年),诏改县名为“曲阜”,“曲阜”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宋真宗时曾改名为仙源县。仙源县城是曲阜有史以来继周、汉鲁城之后的第三座古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南下,仙源县入金朝,恢复曲阜县旧名。
明正德六年(1511年),河北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县治为墟”。明武宗朱 厚照诏令山东巡抚于鲁故城西南隅以孔庙为中心重筑新城,即现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接隶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兖济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与泗水并成为曲泗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曲泗分治。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隶属鲁中南行政区第四专区,后改称尼山专区和滕县专区。同年,曲阜解放。
新中国:1949年,曲阜隶属于滕县专区(专区驻地滕州市)。1953年,滕县专区搬迁到济宁,曲阜改属济宁专署。1962年,曲、滋分治,恢复原建制。1983年,济宁专署改为省辖市,曲阜仍隶属济宁市。1986年6月,改为县级市,始称曲阜市,属济宁市代管。2000年12月,撤销曲阜镇,以原曲阜镇的行政区域设立鲁城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曲阜镇人民政府驻地;撤销书院镇,以原书院镇的行政区域设立书院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书院镇人民政府驻地;撤销尼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南辛镇。
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邹城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北依孔子故里曲阜市、南望滕州市。全市总面积1616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3个镇,总人口115万(2011年)。春秋战国时期为邹国国都,同鲁国并称为“邹鲁圣地”,为文化兴盛之地。秦朝始置邹县,三国时期属魏国,明、清先后隶属于济宁府、兖州府。邹城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最高点为峄山(582.8米)。山东省省辖县(市)之一,行政区划属济宁。
邹城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东方君子之国,邹鲁圣贤之乡”的称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新兴能源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投资创业城市,中国经济百强县(市)第31位(2015年)。
邹城市交通便利,京沪高铁穿过城区东部,民国元年通车的津浦铁路(今京沪铁路)纵贯南北,新石铁路横穿东西,104国道、京台高速公路等10余条公路干线遍布全境;境内白马河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水上运输可直达江浙沪一带。
历史沿革

邹城市历史悠久。邹,战国时国名,其中心地域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境内,故国国都在今邹城市南部峄山之阳。
远古:据城南6公里处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野店遗址考古发现,早在六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劳动、繁衍、生息。邹城市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余处。
夏、商、周时期:夏代,这里属《禹贡》所称九州中的“徐州”之域。商代属奄国。西周初期,周克商灭奄,封颛顼之后陆终第五子晏安之苗裔侠于此,国号“邾”,又称“邾娄”,曹姓,附庸于鲁国。
春秋、战国时期:侠以下至仪父始见于《春秋》。《春秋》记载的第一个历史事件就是:“隐公元年(公元前772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鲁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峄,在峄山之阳建都。在《春秋》记载的200多年历史中,邾国参与诸侯国间朝聘会盟近50次,战争征伐40多次。因北杏之会附从齐桓,进爵为子。战国中期,“邾”改称为“邹”。战国末期,邹国为楚所并。古邾国历时700多年,传29世。
秦、汉朝: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在邾国故地设邹县,隶薛郡。县治在邾国故城。
西汉,实行郡国制,郡、国之下辖县。
三国、晋、南北朝:三国时,驺县属魏。此后,“驺”又写作“邹”。
晋代,仍设邹县,隶鲁郡。东晋初,兖州刺史曾镇邹山。
南北朝时期,邹县初属刘宋。
北魏,仍设邹县,隶鲁郡。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撤销高平、平阳两县,将接近邹县的境域并入邹县,并将邹县与鲁郡治所由峄山之阳的故治迁至岗山之阳的今邹城市治。
隋、唐时期:隋代,设邹县,隶鲁郡。唐代,设邹县,隶兖州鲁郡上都督府。
宋、元、明、清时期:北宋,设邹县,隶京东西路袭庆府。
金代,设邹县,隶山东西路滕州。
元代,设邹县,隶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滕州。
宋仍旧。金改为滕州,属兖州。元隶益都路。
明代,设邹县。洪武初隶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济宁府降为州,兖卅升为府,邹县又隶兖州府。
清代,设邹县,隶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
近、现代
1912年2月,废府后邹县属岱南道,1914年6月属济宁道,1925年属兖济道。1927年废道后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中,山东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为适应抗日斗争新形势的需要,1939年3月,以津浦铁路邹县境内段为界,分为邹东、邹西两个县级行政区,8月在邹西建立了邹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于苏鲁豫区党委所辖之湖边地委,12月在邹东建立了邹东办事处,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1940年1月,邹县抗日民主政府由邹西迁至邹东,与邹东办事处合并,仍称邹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隶属于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中共鲁南第一地委政府工作部。1943年9月,邹县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1944年10月,设立凫山县,辖邹县落陵、太平、石墙、郭里4个区(1946年4月至10月,撤凫山县期间又划回邹县)。1945年8月,隶属山东省鲁南行政公署第一专署,于10月将邹县十一区撤销,十二区划归曲阜县;将第三、七、九区和芦山区划归泗水县。1948年8月建鲁中南行署后,邹县属鲁中南行署第四专署,并成立邹县人民政府,将澹台墓至小疃一带及泗河以西共46个村划归滋阳县(今兖州区)。
新中国
1949年,属滕县专区(驻地滕州市)。
1953年7月滕县专区搬迁到济宁成立济宁专区,改属济宁,8月,撤销白彦县,将其城前区91个村庄及尚河区80个村庄划归邹县。
1956年3月,撤销凫山县,其石墙、郭里、太平3个区的33个乡、176个村庄又划归邹县;同时把郭里区北部的北薄、南薄两乡及黄路桥、路家庄、小庄、马坡等村庄划属新设的微山县。
1958年10月,将香城公社原唐林、党山、瓦峪、西南岭4个小乡的33个村庄及看庄公社的唐楼、后枣、榆园、张庄、杨庄、小万院6个村庄划归滕县。
1959年,东安上村由曲阜县划归邹县。
1960年12月,将尼山水库区的苏家村、赵家村、王家村、刘家楼、东鲁源、西鲁源、黄土、李家寨8个村划归曲阜县。
1968年9月,又将尼山水库区的张马庄、新村、南王、东龙、西龙、长座、东官、西官、颜母庄、宫家楼10个村划归曲阜县。
1983年10月,撤济宁地区设济宁市,邹县为济宁市所辖县。
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邹县,改设邹城市,为山东省直辖,济宁市代管的县级市。
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泗水

泗水县是济宁市辖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泰沂山区南麓。泗水县总面积1118.96平方公里。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偏西,济河下游。2011年总人口62万人。辖2个街道、10个镇、1个乡。泗水县政府驻泗河街道。
泗水县地势南北高,中部低,由东向西倾斜,南北低山丘陵有738.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67%,中部是河谷平地有353.2平方千米。泗水县最高处凤仙山海拔608米。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3.4℃,无霜期180—220天,常年降水量平均755毫米。2007年公路通车里程1774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5千米。主要旅游景点有泉林泉群、泉林卞桥、安山寺、万紫千红度假区,泗张万亩桃花园。
历史沿革
虞夏为徐州之域。
商为卞明国。
周为鲁国卞邑。
秦仍为卞邑,属薛郡。
西汉置卞且,属徐州鲁国。东汉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属魏。
西晋属鲁郡。西晋末全境沦于石勒,366年陷于燕。373年陷于秦。
南朝宋初,卞县废。466年复置,属鲁郡。因兖州刺史毕敬众降魏,其后,所属忽宋忽魏。至宋末梁初常属北魏。
北魏,县境西部为汶阳县,东部为卞县,均属鲁郡。
隋,591年因泗河发源于境内而更名为泗水县,隶属鲁郡。
唐,属河南道兖州鲁郡。后五代,属兖州。
宋,为京东西路袭庆府所辖。
金,为山东西路兖州所辖。
元,属济宁路兖州,1336年泗水县并入曲阜。1337年春,因治理不便,于泗城西8里音义置锦川县。同年冬,废锦川县,复置泗水县,仍隶属兖州。
明,洪武初,隶属济宁府兖州。
清,隶属兖州府。
1913年,裁府制改省、道、县三级制,泗水县为山东岱南道所辖。1914年,为济宁道所辖。1927年,直属省辖。1936年,泗水隶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泗水,日伪成立泗水县政府,属第十五行政督查区1939年末,游击泗水县政府宣告结束。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占泗水后,泗水县仍属山东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所辖。
1939年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以滋临公路为界,划为两个县:公路以南为邹东县,以北为泰泗宁中心县。1940年春,泰泗宁中心县撤销,恢复泗水县,归鲁南一地委领导。1941年7月,泗水与曲阜合并,成立曲泗县。1946年4月,撤销曲泗县,恢复泗水县,归鲁南第一专属济宁专区。
1948年6月,泗水解放,泗水县属鲁南第一专署。
1950年5月,属泰安专区。1956年属济宁专区。1983年10月1日,属泰安地区。1985年5月1日始,属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