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学讲堂>国学资讯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发布日期:2022-06-17 20:24
浏览次数: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朱熹园调研时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联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著作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传播和实践,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论断。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的必然选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文化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迸发的伟大力量推动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一百五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开始思考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中国发展的未来,开始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多方位设想,是中华民族破茧成蝶的梦,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为这梦想变为现实持续注入着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力量。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自古以来,西方国家的建立,总有一个开端,但中国似乎没有这个概念。在他们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随时都是一个起点,每当他们建立起大一统盛世的时候,总是不认为这是创造而是复兴、是回到巅峰,似乎那个巅峰的中国,早在黄帝之前就存在一样。”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是一个文明,却“伪装”成一个国家存在。文明没有断层,国家兴衰,无非是一个跌倒再站起的动作。他在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中写道:“丰厚的历史底蕴使得中国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挺过去。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落后的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得四分五裂,民族衰落、人民极度困苦,在这一时刻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认为中国看不到未来的光明,但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却让西方国家汗颜,中国的坚韧让世界再一次看到了中国的崛起。”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根本上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不同而和、和实生物,从学理上看两者具备“相结合”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好基础。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和对外扩张,而是依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论语·季氏》中鲜明地表达了“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智慧。阐释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1956年,毛泽东在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负责同志会见时说:“西方国家发展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是起了作用的。但是现在世界的注意力正在逐渐转向东方,东方国家不发展自己的东西还行吗?”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从全局和全球视角,以哲学和历史高度,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何去何从”这个根本性问题。在世界形势风起云涌的当下,站在人类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必须遵循共建共享的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为世界提供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我们坚定信心,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只要我们振奋勇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一定能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在漫长的21个世纪里,尽管也多次经历过混乱和解体,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完整地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长时间生活在一个文明国度的稳定秩序中,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区域的世界主义模式可以为今天的人类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文化土壤与广泛社会基础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世代中华儿女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文化土壤与广泛社会基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为世界文明贡献了无数华彩篇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不同时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余秋雨在《中国文脉》里也曾提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广泛传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老子》。《纽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的十大写作者,老子排名第一。全世界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据调查,《老子》几乎每家一册。”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丰厚文化土壤


中华文化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近代以来,鲁迅、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广泛学习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寻求救国救民道路,在推动思想启蒙的过程中经历过迷茫、徘徊,最终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顺利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发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丰厚文化土壤是分不开的。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写道:“现代中国人如此热情地接受(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有很多西方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竟会如此毫不犹豫、满怀信心接受一种初看起来完全是欧洲的思想体系。但是,在我想象中,中国的学者们自己却可能会这样说:‘真是妙极了!这不就像我们自己的永恒哲学和现代科学的结合吗?它终于回到我们身边了!’……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与深厚底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凝聚了广泛社会基础


恩格斯曾说,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凝聚了广泛社会基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凝聚了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更是高举文化自信旗帜,赓续党的精神谱系,不断回应时代呼声、奋力回答时代之问,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仅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内涵不断丰富、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夏书·五子之歌》述有大禹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提出庶民、富民、教民的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理念……这些都是民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也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民本思想。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我从前做学生时,回乡看见农民反对‘洋学堂’,也和一般‘洋学生’、‘洋教习’一鼻孔出气,站在洋学堂的利益上面,总觉得农民未免有些不对。民国十四年在乡下住了半年,这时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有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才明白我是错了,农民的道理是对的。”1944年毛泽东提出并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后来“为人民服务”被写入党章和宪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进一步深化了对“为人民服务”的认识,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抗争精神


《周易》讴歌商汤、周武王推翻暴政的革命行动,孟子、荀子对汤武革命进行了褒扬,都表明中华传统文化里蕴含着变革与革命的抗争精神传统。哈佛大学教授大卫·查普曼也曾以钻木取火、大禹治水还有愚公移山等故事为例,指出“抗争”精神是中国神话的文化核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他还曾说:“无产阶级革命与其他革命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自己批评自己,并靠批评自己壮大起来。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仅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三座大山”,而且不断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带领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为传统抗争精神注入了阶级斗争、自我革命等新的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


《诗经·硕鼠》中保留了关于大同空想的最早材料,《礼记·礼运》《桃花源记》分别对大同社会进行了具体描述,康有为《大同书》、孙中山“天下为公”都将大同理解为一种高度和谐并最大限度为人类提供福祉的社会制度。1926年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中用模拟对话方式,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关于社会发展最终目标的观点一致:“马克思到此才感叹起来: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1935年,毛泽东在红军越过岷山后所作的著名诗篇《念奴娇·昆仑》中写道:“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从《硕鼠》到《念奴娇·昆仑》,中国人对“大同”的认知和追求逐渐从空想到现实,直到找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大同思想的意义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得到极大充实丰富。


作者:周庆富(作者单位: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来源:中国旅游报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单位联合内容保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