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济宁>曲乡艺海
中国传统拳种—梁山梅花拳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16-04-28 15:58
浏览次数:

说起梅花拳,它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拳种。 梅花拳不仅是一个拳种,同时它也是清代在北方地区具有非常影响力的一个民间拳会组织。作为一个拳种,梅花拳有自己的拳理功法以及技术特点,作为一个拳会组 织,它烙有鲜明的教门文化印记,并且在1900年那一场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梅花拳的全名为“梅花”,然而,“梅花”这一词到底蕴含了什么样的意义,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没有一直没有说清楚。

对 一个拳种的认定,一个拳种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名称,因为这和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有关,中国所有拳种都是有自己的名称的。比如少林拳, 比如太极拳,比如峨眉拳,比如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八极、通背等等,都有自己的名称。所以,对一个拳种的认定,首先要有自己的拳种名称。

第二个认定是,一个拳种有它相应的自身的技术特点。梅花这一拳种名称,为什么这一拳种叫梅花?历来说法不一,我曾经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三类:为什么叫梅花 呢?因为这一拳种在技术上是按照天干地支分作五式,宛如梅花开放,古称五式梅花拳;第二种观点认为,梅花一词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味,为什么这么说呢?据说 明末时期,大家知道,因为明末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眉山上吊,因此民间很多人士反清复明,同时把眉山的眉改成“梅花”的“梅”,表示他们反清复明的意思。第 三种观点,当时河北亮拳一带,梅花盛开,各地拳民到这儿练拳,因此把它称为梅花拳。什么叫亮拳呢?所谓亮拳就是在北方地区,像河南、河北、山东、华北地 区,到一定时节,很多练武之人纷纷集中到某一地域,公开进行武术演练,这种活动称为亮拳。

梅花在中国人的长期生活中是一种审美对象,当这种审美对象和宗教文化相结合时,梅花的内容就变得复杂起来,从资料来看,梅花一词在梅花拳内部不仅仅是对梅花铮铮风骨的赞美,而且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渡人的情感,因此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内容的宗教文化符号。

梅花拳的起源

关 于梅花拳的起源,典籍文献没有记载,民间有大致有三种传说:第一种观点,梅花拳起源于西周;第二种观点,梅花拳起源于春秋战国,说是由著名军事家孙子所 编,所以又称“武子梅花拳”。西周之说,毫无疑问,肯定是民间人士自己对历史的引申。所谓武子拳,事实上是父子拳的谐音,因为在梅花拳内部,向来有父子拳 之说,所以由父子拳谐音为武子拳,进而再推演到孙子,这一说法也是不可靠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梅花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梅花拳内部有一个抄卷,上面写着“落 地梅花世间稀,明末清初始建成”,从这一观点来讲,我们觉得明末清初的这个说法是比较可靠的。因为作为套路的出现,文献记载中始见于宋代,而拳种的形成相 对要晚,从现有的材料看,要到明中期才陆续出现在史料中,因此梅花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武术发展的基本潮流,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梅花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比较 符合中国武术发展的基本概况的。

关于梅花拳始 祖的传说,梅花拳的创始人是谁,在梅花拳内部经卷中称是“收元老祖”,有的文献中说是古佛。在梅花拳内部的一份材料中,这份材料叫《周氏家谱》,称它的一 世是“法王老祖”。这个记载为我们了解梅花拳和东大成教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源,法王老祖是谁?有的学者说,是如来佛。当然,法王一词最早是佛家用 语,但是法王老祖被民间教门吸收以后,就成为民间教门教首的封号。大家知道,明嘉靖年间东大乘教教主王森,就自称“法王十佛”,而且梅花拳中有关法王老祖 的记载,在别的内部抄卷中也可见到。就是在现在的民间调查中也时有反映。

梅花一词的出现与大乘教后来演变为的“圆顿教”有关系,在清初顺治九年、顺治十六年的两份民间经卷中看到,该教也是指大乘元顿教,其中提到该教的三宗九派十 八支,均以红梅为记,这里面的红梅和梅花拳的梅花有什么联系?目前还没有具体资料可以说明,我们不便妄猜,但很清楚的是这里面提到了九干十八支,梅花拳为 什么叫梅花?有人认为梅花拳是以干支五式而命名的,干支这个提法事实上也出自于民间教门,称“九干十八支”。所以说,从这条材料看,梅花拳与民间教门的渊 源关系也写得非常清楚。

梅花拳组织内部分为文 场和武场,这一组织特征在其他拳种中是罕见的,什么叫文武场?在史料中文武场又记作内功和外功,或者“文掌门”、“武掌门”,文武场的形式从史料上始于乾 隆年间的清水教(音),当时清水教的教主王文就是凭借着文武场发动了一次起义,尽管起义被镇压了下去,但这种组织形式对当时的民间教门和拳会组织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这种文武场,到今天的梅花拳中还保存着。

梅花拳文场与武场及其文武一体特点

1、梅花拳的武场是通过武功锻炼实现强身健体,提高习武者技击能力的目的。其习练内容简便好学,易练实用,富于变化而为广大习练者所喜好。

2、梅花桩的文场是梅花拳派所特有的组织。其主要功能是教育门人,指导武场和拳派活动,研习文理。梅花拳文场的存在使梅花拳保持了其原有指导思想和武功精髓,推动着梅花拳不断深入发展。

3、文武一体是梅花拳理念的核心,反映了梅花拳的本质特征。

梅花拳的文武功法

梅花拳内容丰富多彩,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类:

1、文理

 ' 未学艺,先知理',这是梅花拳的一大特点,凡门徒弟子都要敬天地,忠君王,孝双亲,尊师长,遵礼守法,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 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 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可以说文理是梅花拳的高层次的拳法,不懂文理也就难以参悟梅花拳的真谛奥妙,所以梅花拳有'文场'指导'武场'之 说。文武同进,文理又规范了练拳者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使之成为文武兼备的有用之才。

2、武功

梅 花拳的练习,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其内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练习,通过上述多种练习,从而拉开身体各个关节,使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灵活性以 及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并通过心意相通,意从心发,力随气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最终把手、眼、身、法、步统一起来。

梅花桩:

梅花桩是梅花拳的基本功的更高境界的一种练习工具,初级桩高36寸,中级村高33寸,高级桩高28寸,桩粗因脚而定,粗不过足,距不过步,场地可大可小,一般有一至四平方米即可,桩法练习可分为桩上、桩下两种练法。

(1) 桩上,练习时可跃步直接上桩,也可攀桩而上,桩法云:脚包桩,无敌伤,桩包足不出屋。在桩上练习是为了加强各种招式在竞技中不同角度的灵活运用,梅花拳 有'以步为根,以角度为本'的说法,练法与地上五势基本相同。另有俯、仰卧等招法,做到固步形、定路线、布角度,在练习手、眼、身、法、步的过程中,达到 高度警觉机敏的效果。

(2)桩下,习练者要头 不过桩顶,足不出桩围,讲究:要想无敌手,必在宿下走(宿是指桩28寸,取二十八宿之数),主要练习闪展腾挪、攻防进退、贴身靠打等技法,基本动作有抓 桩、靠桩、拉桩、贴桩、捧桩、吊桩、撑桩、分桩、拔桩等。桩法要领是:'进退留神意、起落含机警、闪躲实中虚、遇桩生中极。'总之桩法训练既有角度路线的 稳固性,又能练出高度的警惕性。

《辞海》这样定义“梅花拳”:立于木桩上练习的一种拳术,“起源于明末,乾隆年间开始流传。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式有大式、顺式、拗式、小式、败式等五式,套路无一定型”。

据说,过去练习梅花拳常在桩上进行,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最低桩为三尺三寸;基本套路分桩步与行步,桩步的基本姿势有五个,即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 势,合称桩步五势,为静止的拳势,是练习全身力和气的主要方法,桩步五势左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行步则以三法为主,即扎法、摆法、撤法,是练 习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行左实右、灵活多变的步法,如梅花干枝。

梅花拳的武德和武功

梅花拳的内容丰富多彩,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武德和武功两部分:

一、梅花拳的武德主要包括敬天地、孝双亲、尊师傅、爱徒弟、济众生、御邪恶、为国争光、为民谋利为宗旨,要求练者遵守'五戒'、'五要'(详见梅花拳第五代传人杨炳的《习武序》),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保家为国,惩恶扬善,扶弱除强。

二、梅花拳的主要功法有:梅花桩功法、内外练功心法、打法、破法、擒拿法、点穴卸骨法、分筋错骨法、点拿穴祛病法、千斤坠,浑元一体等上乘功法。主要练法有: 太阳功、阴阳掌、桌面手、拉架子、就地十八滚、八八六十四腿、一百单八手、七十二擒拿、三十六巧打、十二趟炮锤。另外,还有本门独特的三点、四线、五行、 五盘、五系、五正、五合、五势(以五势为定势即: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练其外(金、木、水、火、土),行其内(心、肝、脾、肺、肾),穿插动 势,行走八方(步法),五五生化,生生无穷),包罗万象,有万法之称也。

梅花拳和一般的武术套路不同,它是一门活的武功。练功者学习梅花拳,就像把一粒树种栽种到自己的心里。练功和学习拳理、文理,就像不断地浇水施肥一样,能使它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参天的大树。

初练梅花桩架子时,桩步五势和行步三法的基本练法都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候思维定势能使练功者记熟架子的基本套路,并逐渐成为潜意识作用下的本能性习惯,这样 就从有意过渡到无意(即“初而有意,终而无意”)了。成拳主要是训练感觉和手眼身法步协调的练法,其对练中的抓、拿、摔、打的招法在技击中也不是必须的 (甚至是无用的)。因此成拳的练法不用记牢,更不必养成习惯,此时思维定势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当练功者练习拧拳和器械时,锻炼方法已经脱离了固定套路的 束缚。练功者应当“手无定形、脚无定步,见空按豆、随势而布”,一切活动都是无拘无束、乱而不乱的。特别是梅花桩武功进入到最高层次——技击训练时,其练 法已经从“有形”到“无形”(或介于“动静未形,有无之间”——杨炳)。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单位联合内容保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